生活,不是我們腦海中那向往的坐標,所以清醒的想想自己的渾渾噩噩究竟是為什么?
——至那些已經改變的朋友
我一直都想把自己的過往用靜默的文字變現出來。可是,每當我開始執筆寫文的時候,我都覺得那些過往太過于飄渺了,太散碎了。就像是飄落在九天四野中無法收拾的落葉一樣。此刻可能我想到的是自己背井離鄉的瑣碎記憶,也可能那一刻,我就想到了彳亍獨行時流下兩行年少的淚。想著,想著,就感到我感悟了到了一些東西。
有一次和朋友聊天,我覺得他有一些“混日子”的舉動。連他起身上廁所,我都覺得他很像一位暮鼓晨鐘的老人,行動緩慢,不重小節。我問他“你有沒有感到自己是在渾渾噩噩的過日子”他很坦誠的告訴我“不錯,我現在每一天都在渾渾噩噩過。”我問他“你今天渾渾噩噩是在等什么?”他笑笑了沒接我的話,過了片刻問我“我不渾渾噩噩的過,又能干些什么?”我看著他突然想到了一部經典電影中的一句臺詞:《肖申克的救贖》——人的一生有兩件事,或者忙著活亦或者忙著死。
其實,我以前非常的渾渾噩噩,甚至將這種病態的生活態度表現的淋漓盡致。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?沒有思維,沒有激情,有時連吃飯都覺得是一件無聊透頂事情。那時的我或許,就是比死人多了一口氣,我勉強的給自己起了一個昵稱:“活死人”。工作中,更是得過且過,看著和我一同上班的同事,都已經單獨頂班了,工資也是我的兩倍。而我卻不愿意的付出他們一樣的汗水,我只選擇了一個輕松的崗位,得過且過的活著。
直到有一天,我和母親出去買電器,當結賬的時候,我卻跟個假山一樣佇在那里。在我的腦海里,母親買東西掏錢是理所當然,因為我口袋里沒錢。可是,旁邊的兩個售貨員卻在看著我嘀咕說“你看,跟我兒子一樣,買什么東西都無動于衷的讓家人掏錢。這以后結婚了,難道還要我們掏錢?”說著無心,聽者有意。我太有意了,幾乎是逃一樣的離開了那里。回去后,我認真的總結自己的混蛋行為。并且發誓,要開始努力的工作,努力的賺錢。我一改往常,工作中兢兢業業,干好每一項工作。閑暇之余參見單位組織的各種演講比賽,并且開始嶄露頭角。在報刊上發表自己的詩歌、散文。當我第一次拿到“稿費單”的時候,我真正的從“活死人”蛻變成了“活人”。
幾年后,和妻子聊起這個事情的時候,我感慨的這樣說道:“我努力的賺錢,是因為我要以后更好的生活,要讓父母更好的安享晚年。也是希望在父母老了以后,我能舍得為他們買任何一樣他們喜歡的東西,就像小時候他們舍得給我買東西一樣。至于說,我寫詩歌、散文、參加演講比賽…”妻子看著我不語,良久后我看著窗外輕輕地說:“開始的目的僅僅是想父母在和鄰居、同事談到我的時候,不再是膽怯,害怕而,是一臉的以我為自豪。僅此而已。可是后來,竟慢慢地喜歡上了用文字表達內心生活。”
我忘記了是什么時候,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是關于郭德綱的:“小時候,我的家里很窮,有時間一下雨,學校的孩子都在等著家人送傘。可是,我知道家里的情況,怎么辦?我就頂著雨往前跑,不停跑,玩命的跑!像我們這樣沒有背景、沒有家境、沒有關系、沒有地位的人,還不拼命的工作,拼命的奔跑嗎?”
改變自己是一種態度,明白自己的需要是一種修心。所以,我們不妨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的問自己一句:如今,我們的渾渾噩噩究竟是為什么?